当前位置: 资讯 >> 纤维 >> 行业动态 >> 正文
2011年产业用纺织品10大焦点话题
2011-12-29 来源:中国纺织报
关键词:产业用纺织品 焦点话题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集群分布情况

焦点六  中国企业缺少成长性指标

  “中德产业用纺织品可持续发展论坛”的对接现场形成了德国企业找德国企业的局面。这些原本在德国就是合作伙伴的企业,一旦携起手来打通中国市场下游应用领域,中国企业的尴尬必将加剧。不少德国企业明确表示,选择合作伙伴看重的不是规模和资金实力,而是所谓的成长性指标,只会奔跑而不懂停下来思考的企业是不具备投资诱惑的。

  13家来中国谋求合作的德国企业中多数有100年以上历史,有的甚至富过5代,这对于正处在20郎当岁的中国产业用企业而言大有管理秘籍可学。同样是家族企业,潜心做专炼成百年企业绝对是一门学问,壮大后不忘初衷的关键是,该慢时一定要慢下节奏。

焦点七  价格机制规范化管理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不如传统纺织行业的市场成熟,不是只要有钱就能进入、只要打广告就能有知名度的。目前消费类产业用纺织品主要走网销、直销等渠道,工业用产品的订单则是跟着项目来的。尤其是前者,大部分企业采取的“销售员制”直接导致了市场价格的千差万别。以卫生用纺织品为例,我们的企业往往是跟医院直接对接,而在国外则有一套完备的配送机制,由第三方机构负责产品的检测监督、价格规范等。产业集群的价值链构造刚好符合这一方向,所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物流功能的完善是重中之重,其中包括采购、检测、担保、渠道、价格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焦点八  应用领域“隔岸观火”

  “重视”和“被重视”在细节上有很大差异。企业的自觉成长要靠市场来引导,而从事产业用纺织品的一个最大难点是,它在为另一个产业做基础服务的时候,对消费行为的不确定使得市场控制力相对较弱。下游为王、渠道霸权在这里体现得非常明显。过度依赖应用端的脸色行使,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企业势单力薄的表现。越是下游为王,越应当启动“同业联盟”,以便更有力地争取市场份额和话语权。与下游打交道这些年来不难发现,对应用领域我们不能说不重视,客观地看,产业用纺织品在各应用领域的份额都比不上机械设备这些大块头产品。观念的普及和渗透需要企业团结一心去争取,单打独斗既不规范也过于低效。

焦点九  标准与测试缩小国际差距

  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存在产品标准与应用标准不衔接、技术指标和检测方法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与此同时,国内缺少产业用纺织品的国家级权威专业检测机构和认证机构,加大了产业用纺织品进入高端市场和向应用领域推广的难度,出口也受到一定制约。

  产业用纺织品覆盖面广,不可能由一家检测中心完成所有品类的检测,也不可能只有一家检测中心服务全国的产业用纺织品企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有待完善,包括标准体系、检测方法、检测设备等,这也是我国产业用领域缩小与国外差距的关键举措。

  目前已有的4家检测中心在设备配置、检测技术水平、标准制定上各有优势,均可进行部分国际标准的检测。同时也在不断地拓展业务,寻求与国外企业及检测机构的合作。

  目前测试中心的主要业务集中在交通工具用、土工用、安全与防护用、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等领域,其他领域的产品测试能力和综合测试水平还有待提升。

焦点十  公共服务  平台延伸

  行业公共服务平台按照开放性和共享性原则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研发、标准和检测、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重要内容。

  协会作为公共服务平台,首要任务是了解服务的对象和内容,同时也要承认现阶段有一些能力所不及的地方。国外的产业用协会大部分是由企业家或者企业家聘请的职业经理人组成,而我们的行业协会则更多是由独立于企业之外的人组成。国外协会的企业家会长是真的能够代表行业立场做事,信息使用效果也更好。而更多企业希望我们的行业协会是不代表任何利益的第三方。

  我们服务整个行业的能力还非常有限,服务的方式和手段也不够丰富,行业的覆盖面还不够广,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三大职能上与政府和行业对协会的期望还有差距。

  目前国内产业用纺织品企业大约4000~5000家,协会的会员覆盖率在20%左右,集群控制力在40%左右,而国外协会会员覆盖率往往能达到90%。

  除了一些展会和论坛,企业打通下游基本上靠自我发展,协会的工作难度在于不同领域的协调和沟通上、下游的繁复上。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佳)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